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视频专区

第293期《蜀地清风国庆游》

时间:2020-10-09 来源:四川省纪委监委 浏览:2062
分享:    


【现场】外景记者 叶爽:

观众朋友,大家好,欢迎收看《廉洁四川》栏目。

清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2018年底,省纪委监委、省委宣传部将邓小平故里、眉山三苏祠、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纪念地等24个基地命名为“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”,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红色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多种类型。这个国庆假期,您不妨跟随我们的脚步,共同来一场线上线的短途游,一起来寻找廉洁地图当中的廉洁文化因子。第一站,我们就来到了升庵桂湖杨氏宗祠。

 

【正文】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”。这是一曲抚今追昔、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。500年前,一个词人在湖北江陵长江之畔挥毫写下这篇传世之作,他就是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升庵。

位于新都的杨氏祠堂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,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。

【同期声】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讲解员 刘丹:杨氏家族的家学渊源、家风淳正。“家人重执业、家产重量出、家礼重敦伦、家法重教育”,这个是杨氏家族的“四重”家训。杨升庵在这样的熏陶之下,23岁就考取到了状元,也是明代四川唯一的一个状元。

公元1524年,在明朝著名的政治斗争“议大礼”事件中,触怒嘉靖皇帝,被罢官杖责,并终身流放云南。

在流放云南前夕,杨升庵亲笔书写家传的《四足歌》,作为对子孙的谆谆教诲,告诫他们在住房、饮食上不求奢华,妻子贤惠、儿子孝顺足以。“四重”和“四足”共同构成了杨氏家风的精神内核。

【现场】外景记者 叶爽:杨升庵在二十来岁的时候呢,就写过一首小诗《自赞》,诗中“临利不敢先人,见义不敢后身”就是他人生观、价值观的真实写照。

终其一生,杨升庵都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这样的理想信念。而崇俭重教的杨氏家训家风,不仅深刻影响着杨氏后人,更是在中国廉洁文化的历史长廊中,留下了光辉照人的不灭印迹。

【现场】外景记者 叶爽:清风之旅的第二站我们来到名闻天下的眉山三苏祠。三苏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的故居。在三苏祠有这样一副楹联:“一门父子三词客,千古文章四大家”,这是对三苏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。事实上,除了文学成就,对三苏尤其是苏轼的人品和官品至今仍为人称道。

三苏祠的树木,根深叶茂。在醇厚家风的熏陶下,走出家乡的三苏父子以天下为己任,为官清廉,同情民间疾苦,为贫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。

【同期声】眉山三苏祠讲解员 吴艳梅:三苏父子中,以苏轼最为有名。历代人们对于这位大文豪的仰慕,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艺,更是因为他穿越岁月,依旧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。

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”,黄州是苏轼贬谪之途的第一站。苏轼在黄州,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生活了四年多。当时的黄州,老百姓生活穷困。苏轼倡议成立民间慈善机构——育儿会,邀请当地富户加入,捐献钱物,管理支出。乡间贫民无力抚养新生儿,育儿会便给予一些必要的帮助。育儿会的发起,得以存活的孩子数以百计。

《六事廉为本赋》中,苏轼写下了八个字:“功废于贪,行成于廉”。他认为:功业毁废于贪婪,德行养成于廉洁,为官从政以廉为先,为官之道以廉为首。

苏轼的《水调歌头?明月几时有》,至今依然在中国人的心灵回响。真挚的情谊,开阔的襟怀,浩然之气,一泻千里。

【同期声】眉山三苏祠讲解员 吴艳梅: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这首千古绝唱其实是苏轼思念弟弟苏辙的作品。他们兄弟感情至深至情至性,苏辙说哥哥“诲我则师,抚我则兄”,苏轼称弟弟“岂独是吾弟,要是贤友生”。

兄弟情谊,不仅源自血脉,更来自家国理想。这种情怀也传承给苏门子孙。苏轼有三个儿子,皆恪守做官先做人的道理,风骨卓然。苏轼曾在他的长子苏迈赴任时,赠予他一方砚台,并亲手刻上砚铭:“以此进道常若渴;以此求进常若惊;以此治财常思予;以此书狱常思生”。父亲对儿子的教诲,字字珠玑:“爱民如子、勤政廉洁”。

苏氏家风家传,超越了一宗一脉的意义。大量的圣贤遗迹、诗词文章,至今仍鲜活生动的历史传说,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,传扬着历代传承的道德精神。

【现场】外景记者 叶爽:升庵桂湖杨氏宗祠和眉山的三苏祠,的确带给人一种古风悠悠、清风拂面的感觉。接下来,让我们把目光转换到近现代,来到我们清风之旅的第三站,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“陈毅故居”。

陈毅投身革命,出生入死,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。

【现场】外景记者 叶爽:这幅气势恢弘的大型浮雕是黄桥决战图,是陈毅元帅亲自指挥的一场经典的战役,以7000多人的兵力,粉碎了国民党军队3万多人的进攻。

陈毅治军严明,对人民群众更是怀着一份深厚的感情。曾经和父母有过两次“约法三章”。一次是父母在上海时,约定一不用公车,二不借用市长名义办事,三不随意外出。第二次是他父母回川时,约定一是自食其力不惊动政府,二是做普通公民,不惊动邻里,三是不为亲友牵线搭桥办私事。

【同期声】陈毅故居讲解员 蒲静:古代文人常以书剑表志向之所在:“书以博文,剑以报国”。陈毅元帅经文纬武,德才双馨,正如郭沫若先生之赞语:“将军本色是诗人”。

陈毅家学渊源,5岁起就接受古诗文的熏陶,一生十分喜爱诗词,共创作诗词350多篇,留下《梅岭三章》《冬夜杂咏》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。振聋发聩的著名警句“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”就出自他创作的《七古?手莫伸》。

【采访】游客 杨宏:陈毅元帅的人生起起落落,却清廉一生,用横溢的才华和乐观的心性,以廉律己,以廉待事。这份廉心让人深受触动。

除了上述这些省级廉洁文化基地,省内各地还有不少优秀的廉洁文化景点,德阳罗江范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。范家大院是写下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北宋著名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人所建。

【现场】外景记者 叶爽:200多年前,范仲淹的后人范养源在湖广填四川的时候,携家人从广东来到了罗江,经过几代人的打拼,买下了田产,并且修建了这座院子,这也是迄今为止德阳市境内保存最完整、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。

如今,在罗江的范氏后裔已有两万多人。他们敬仰先祖范仲淹心怀天下的情怀,遵从范氏家族“廉俭”的家规家风。

范仲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他治家甚严,亲定《六十一字族规》和《义庄规矩》,并且专门写下《诫诸子书》教育自家子弟,后代依其训导整理形成了《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》,要求族人“孝道当竭力,勤读圣贤书,礼仪勿疏狂,谦恭尚廉洁”。

千百年来,以“廉俭”为核心的范氏家风一脉相传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耀眼明珠。

【同期声】范家大院讲解员 许灵玲:在我们范家大院的石柱上雕刻的楹联,这个楹联体现的正是我们范氏家风“以俭养廉,以俭助廉”的思想精髓。

范仲淹为官几十年,几度沉浮,官职遍历朝中重臣和地方要员。但他一生清廉守正,持俭忍穷,乐善好施,被称为“大忠伟节,前不愧古人,后可师来者”。今天的范家大院,也早已超越了范家的院落,成为无数有识之士的精神家园。

【现场】外景记者 叶爽:

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。“以廉为荣,以贪为耻”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重要道德观念。希望我们今天的天府清风行,给大家带来轻松欢乐的同时,也有助于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廉洁过节、清廉做人的思想意识,共同铸就风清气正的时代底色。

好,感谢收看这一期的节目,下期同一时间再会。

扫码关注

手机站

主办:中共富顺县纪委 富顺监察委员会      地址: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富世镇
电话:0813-7204706      举报电话:0813-7204729
蜀ICP备19014787号-1       邮编:643000      技术支持: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

手机站